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申遗成功时间:2018年8月
工程档案
(资料图片)
长渠,又名白起渠。长渠始建于公元前279年,是目前有据可考且沿用至今的中国最早灌溉渠,原为秦将白起攻楚时挖掘的围城战壕,后拓展为灌渠。经过历代拓展、扩建后,长渠西起襄阳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与汉江连通,主干渠全长49.3公里,灌溉面积达30.3万亩。
长渠灌区俯瞰
一线探访
“水浇够就行,不要浇多。”掏出手机扫了一眼时间,邹宗林赶紧提醒工作人员:泵站可以关了。
年过五旬的邹宗林,是襄阳市宜城市小河镇高康村主任,也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老把式”。清明节前后,正是湖北襄阳一带小麦抽穗扬花、油菜坐果的关键时刻。但如同邹宗林一样,守着长渠灌区的农户们却对灌溉水量十分“计较”。
在成功申报世界灌溉遗产后,长渠灌区最大的变化是,节水的趋势更加明显。过去五年,在四次遭遇旱灾的前提下,全灌区用水量下降了3500万立方米。这种变化是如何完成的?
长渠渠首
现实
无法改扩建的干渠,如何应对日益紧张的用水形势?
“因为天旱缺水啊。”4月8日上午,蹲在田坎上瞅着自家6亩小麦“喝饱”,洪万军惬意地喝了一口茶。
这位襄阳市南漳县武安镇雷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说,去年夏季以来,当地降雨一直偏少。开春后本地气温持续偏高,让当地土壤墒情更差。在这样的天气,有限的渠水当然要省着用。
“他说得很对,但我们推广节水绝不只是为了应对当下的旱情。”襄阳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长渠的存在,灌区成了汉江中游的著名粮仓。两千多年来,特别是过去六七十年间,为了稳住粮仓,襄阳市对渠系和水资源的管理方式持续进行改进。
图为长渠流域麦田
与四川的都江堰相似的是,两者的灌区都是产粮宝地。此外,长渠与都江堰的水资源配置方式和灌溉模式——均为“长藤结瓜”。在“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理念的指导下,长渠灌区内共建有15座中小型囤蓄水源的水库、2500余口堰塘,是承担蓄水功能的“瓜”;为这些“瓜”输水的“藤”,是300余公里干渠和二期渠系。
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与两个因素有关:伴随着主水源上游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建成投用,汉江的水位较过去已有回落;随着灌区持续扩大,长渠现有的引水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高峰时段用水需求。眼下,长渠的最大引水流量只有43立方米/秒。作为对照,灌区面积只有8万亩的四川夹江县东风堰灌区,其干渠最大引水能力是50立方米/秒。
特别是,在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后,干渠大规模拓宽、深挖以增加引水量的路子彻底被堵住。因此,“分时轮灌”(按照灌区内各地缺水程度,对不同灌区分时段供水)一度是长渠灌区的主要灌溉方式。
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长渠管理处副处长石维介绍,为了缓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渠抢水冲突,长渠灌区已划分成4个段区。每逢干旱或用水高峰时段,灌区就采取分时轮灌方式供水。
在此背景下,节水成了长渠灌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实践
渠系硬化降损、水价制度改革“提效”,长渠灌区更“耐旱”
“你等下,我再算一遍。” 雷家营村村民洪万方正在补缴上一年度的水费。只是,他计算的方式很特别:把每块田的用水量拆成两部分,分别计价。
越来越贴近市场的水价形成机制,正是当下长渠灌区节水主要方式。
“我们之前开展了大量工作,发现节水还是要通过市场手段。”襄阳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节水,长渠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探索。
长渠分水口
彼时的探索,是通过硬件提升“降损”。从1999年至2016年,襄阳市耗时17年完成了长渠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做法,是对主干渠、斗渠支渠等进行硬化,以减少水资源的渗漏。
另一次探索,是通过制度在末端“提效”。“农业领域节水,最重要的是通过‘无形的手’管住老百姓浪费水资源的行为。”石维介绍,早在2005年,长渠灌区即开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改变过去“按亩收费”的方式,推动“按方收费”,通过市场手段倒逼农户节水。在2018年申遗后,长渠灌区的两部制水价全面落地。
何为“两部制水价”?长渠灌区的做法是:采取基础水费+计量水费。即,逐个核定农户农田基本用水量。在基本用水量之内,每亩按2元收费;计量水价部分,则针对超出基本用水量部分收取,具体收费标准为,对自流灌溉区、提灌灌区分别按0.045元/立方米、0.03元/立方米执行。
依靠“降损”和“提效”双管齐下,长渠灌区的耐旱能力持续提升。过去五年,当地先后经历了四次干旱年份,但年农业灌溉水量从2.2亿立方米下降到1.85亿立方米。同期,灌区年均产粮稳定在6亿多斤。因为节水效果突出,2022年,长渠灌区被水利部授予“节水型灌区”荣誉称号。
襄阳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正在借助划定长渠灌区保护范围、把渠系和库塘管护纳入本地河湖长制工作范畴等契机,进一步压实节水责任、推动节水措施落地。例如,把末级硬化渠系管护责任明确到人,让节水工程在长渠使用寿命更“长”。
襄阳市南漳县委宣传部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