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降薪潮下,已沦为“低端金融民工”的银行圈也逃不过。
上市银行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行的员工人数较2021年减少了大约5500人。而其中,柜员、大堂经理、客户经理等基层员工是离职主力,基础岗位待遇偏低是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图)
薪酬报表数据跟实际发到手数据,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绝大部分银行员工远远低于平均数。据看准网数据,五大行全国银行柜员的真实平均月工资在3000-4500元之间。有的银行新入行的员工工资只有2500块钱左右。
这并非危言耸听。3个月前,某微博圈内大V披露了一则关于某大型股份制银行降薪的行业消息,引起同业广泛关注。在大V披露的2个月后,浦发银行员工的降薪风波更是一度冲上了5月中旬的热搜。
“降薪潮”对于圈外的吃瓜群众来说只是谈资,但对于身处其中的银行人却是他们的真实职场写照。不过贩卖焦虑和过度乐观都不好,让我们来听听银行人的讲述。
最基层的资深柜员,一个月到手四五千
董女士,49岁,四大行基层柜员
对于最近的降薪新闻,我倒是没怎么关注。我就是最基层最普通的柜员,层级*,收入也*,一个月到手四五千,赶上有防暑降温补贴或者报采暖费的月份还能多点。
不怕你笑话,我这收入在金融系统里算是“要饭”级别的,别说跟总分行、投行的那些高材生比,就是跟本地外卖快递小哥都没法比。不过在我们行柜员序列里,我的收入还算高的,主要是工龄够久,所以工资等级评定相对比较高。
我们银行新招聘的本科生柜员一个月就3000左右到手,研究生也就多200多,这是正式工并不是派遣外包,而且还是直辖市的银行待遇呢!如果是外地来打拼的孩子算上房租吃喝开销家里不贴补都没办法维持生计。这个数字敢提降薪?降吧,再降下去就该吃低保咯...
员工福利下降引吐槽,连团建旅游都取消了
张女士,38岁,分行工会员工
银行工会对外界来讲是个很神秘的部门。在我们内部来讲,更像是早年间被圈内人称呼的“三产”,工作内容就是负责职工福利、组织活动、评先评优、接待信访、对接省市工会组织、解决系统内单身男女交友问题什么的。虽然这些都不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但我们属于后台支持类岗位,配备的人员很少,所以并不是闲差,也忙得要死。
说到降薪,就得先分析银行员工待遇分为哪几块。从我的岗位专业来划分,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金收入,包括工资、奖金、五险一金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员工的福利待遇,包括逢年过节发的米面油、全员体检、书卡电影卡生日蛋糕卡等。
你要说现金收入降低,这个不是我这条线负责的内容,我不敢乱说。但要是问福利待遇,那确实是降了不少:十年前各基层单位会组织每年一次的员工团建旅游,早就没了;各种员工福利近年来砍的砍、减的减,购书卡取消,电影卡减半,福利下降引起的员工吐槽也很多。据说今年采暖补助也要降呢,啧啧...
如果银行持续降薪继续加大两方的收入差距,到时考验的恐怕就不是银行的规章制度,而是考验人性了。
一向乐观的老张最后无奈地摇了摇头,毕竟20年工龄经验的银行信贷员面临着与中介几百倍的收入落差,再谈到降薪,怎么说也是开心不起来的。
/ 结语/
每一个行业都有运行周期,发展期大家都忙着挣钱,没时间考虑泡沫扎破之后怎么办。
而在艰难的环境下,时间会显得尤为漫长。银行工作从曾经圈外人口中的躺赚“金饭碗”沦为现在的“金融民工”,大概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进入银行的年轻人处在最需要厚积薄发的年龄段,却赶上了行业的下坡路。
下一个行业窗口期,谁又能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调整考核指标的变相降薪,可能一分钱奖金都拿不到
杨行长,35岁,网点支行行长
说到降薪,我倒是有发言权。因为我是基层管理岗,身上背着全网点的考核指标。对银行来讲,指标就是钱呐!
明面上的降薪嘛,我这很少会遇到。比如某某岗位工资3200,今年发通知降到3000,明年再下文件降到2800...降薪不会这么明着来的。
对上级行来说,最保险、最实惠的降薪手段是从考核指标上做文章。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网游都玩过吧!原版的规则是通关一个A副本,奖励你1000金币;现在版本升级了,一个补丁包更新完,A副本只值600金币了,想获得1000金币那就只能连同B副本一起刷了才行,而且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用限定的技能才可以。
还别不服气,这你还没法闹,因为游戏规则是人家决定的,最终解释权在游戏公司,咱就是一个“爱玩玩,不玩滚”的状态。
更绝的是,不同的指标之间也是存在考核对冲的。有些指标是互补类的指标,比如说完成A指标,就必然或大概率导致B指标的下降。那好,A、B指标分别考核:你A指标完成得好,奖励的钱将会在B指标上扣掉,甚至还有的计算方式可以赋予A、B指标不同的权重,完全可以做到让你辛苦忙活一个季度,一分钱奖金没挣,反过来可能还欠东家工资的情况出现,因为奖金已经被扣成负数了。
这种变相降薪手段,恐怕“杨白劳”见了都得绕路走。
金融业薪酬差距大,离开大多因为“收入太低”
小唐,28岁,运营部文员
我入行时间短,收入本来也不高,对于降薪还没有什么概念。不过我知道的是,金融行业的上限是真的高,下限也是真的低。我观察到的情况是,我认识的近两年入行的小伙伴们已经都离职了,一个不剩。他们离职并不主要因为职场PUA、996、追寻梦想,原因出奇一致:基层收入太低。
感觉银行高层对于员工收入这方面挺不重视的,这些年都没有合理优化过。除年龄大跳不动的前辈和已经晋升的中青年骨干外,近年来入行的新人大学生几乎留不住。
我们上级行领导还特别喜欢招聘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试问人家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教育投资成本,就以我行基层小几千的月收入,不吃不喝得干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本?能供得起孩子出国留学的父母绝不是等闲之辈,如果不是在银行系统内已经给孩子铺垫好未来路线,以家长的能力和孩子的学历为什么不选个投资回报更有效率的工作呢?
另外我观察发现,最近一两年开始我们行评优评先的名头和名额越来越多。什么优秀青年标兵啦、岗位能手啦、文明示范岗啦、业务明星啦...报材料、写事迹、投票评奖做宣传,一套组合技打下来行云流水,发完奖状发奖杯,可就是没人发奖金...
在基层低收入甚至降薪的大背景下,还增设各种空洞的公式化荣誉,很容易让人猜测是以最节省成本的方式稳住军心,给人一种“要钱没有,要称号随便选,反正做奖状花不了几个钱”的感觉。可是人家员工来上班,图的是这张奖状吗?增加员工黏性,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而不只是心理安慰。
同样是这户放款300万的企业,如果是中介介绍的,中介从企业手里能挣多少呢?
保守讲至少15万元起!如果企业经营情况需要中介进行修饰,那收费就更高。
我们正规银行有严格的监管,是不可以向企业乱收费的,但这个空子还是有其他机构会钻。现实就是人家中介开一单的收入,已经碾压我们小微企业客户经理的年薪了。中介只负责牵线搭桥,动动嘴就挣钱,还不用承担贷款逾期不良和催收的风险。
我们同事开玩笑:都是跑业务,咱挣这仨瓜俩枣还真不如辞职去干中介得了,论银行信贷的产品流程和业务要件,中介的小屁孩们能有咱懂?
在这样悬殊的收入差距之下,银行客户经理和中介的合作从最开始“一方完成指标另一方挣钱”的合作共赢,渐渐转变成“银行帮中介干脏活”的无奈角色,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充当苦逼的放款钱仓、客户经理忙活半天收入风险不成正比、小微企业加重融资负担、中介却赚得盆满钵满。
赚的都是辛苦钱,降薪让我感受到不公平
老张,40岁,对公客户经理
我是负责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对公客户经理。降薪对我来讲,更多感受到的是不公平。
现在支持民营经济嘛,行里重视小微企业的融资业务,所以指标设得特别重。作为基层的客户经理当然就要动用一切资源去营销客户完成任务,很多同行就会去寻求中介机构的帮助。
对于很多客户经理来说,“中介”已经不是新鲜词,早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也是各位银行客户经理开疆扩土的手段之一。
中介在信贷方面的玩法很简单,他们有自己的手段来营销急需融资的企业,然后把这些企业推介给银行。如果贷款成功,中介则会找企业收取贷款额一定比例的“中介费”,一般来说费率在一到几个点左右,具体高低就看他们怎么谈了。
假设我行为一家小微企业贷款300万元,我们这负责尽调放款的客户经理可以一次性获得二百到三百元的行内奖励,别嫌钱少,还不白挣呢,客户经理作为签字人要承担未来如果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比如责任认定、绩效处罚、停职催收等等。把收入、回报和承担的风险综合起来看,我们这份工作的性价比并不算高,和外界传说银行客户经理年入几十万、上百万的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我们小微企业的客户经理没有动辄几个亿的大项目,挣的就是一笔一笔细碎的辛苦钱和风险钱,天天刀尖上跳舞,生怕到还款日客户账上没钱。
标签: